教学科研

“创新与融合:数智时代的影像创作与人才培养” 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4-12-13    浏览次数:

12月6日,“创新与融合:数智时代的影像创作与人才培养”学术论坛在图书馆二楼多功能会议厅圆满结束。论坛第二场主要是来自协会、高校及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伟德国际唯一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成果等情况,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就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为学校积极建言献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提出了数智时代下视听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方法创新,强调各高校应根据资源的不同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和实践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在实干中得到资源,寻找机会,她特别指出山西非遗如云冈石窟,威风锣鼓等需要好好挖掘开发传承,并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以光明影院、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行走中国等具体的教学实例鼓励师生在项目中进步成长,挖掘创作潜力。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王冬梅从新闻工作者角度提出,视听节目需求创作人才,本科院校是输送人才的通道,数智时代下更加需要挖掘创作者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当今创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上展示才能,而学院与学科应打破界限,融会贯通,推动跨学科、跨学院联合创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聚焦影视专业学生的创作实践,提出“修内化外”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他认为要将文化自知、文化自觉转化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断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成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品牌。在传播上他强调“近者相似,似者相通”,认为应从周边开始传播,逐步扩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蒲剑重点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影视专业学生的创作实践发表讲话。他提出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和虚拟影像制作应全面进入教学,老师应打破专业界限,发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潜质,以感情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副会长孟中围绕大数据时代的剧本创作展开探讨。以小见大,指出电影的题目代表了主题,整体立意要有美感,同时他强调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性,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同学今后的剧本创作有很大启发,也点明了专业课程教授的方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原院长、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宋杰则聚焦于纪录片方向,深入剖析了本体论下纪录片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纪录片中“精准的记录性”的重要性,介绍了纪录片人才培养的步骤和路径。

中国美术学院刘智海教授从诗性美学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的办学特色。细致介绍了诗性美学的创作特色的建立过程。他强调人才培养中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当代社会和艺术美学等。

圆桌讨论上,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数智时代下更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应在实践中探索与总结,要打破各个专业的限制,做到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培养综合性强、有突破力的人才。同时,创作者的创作也要在实践中寻找机会转化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